定义
肝炎是由细菌、病毒、寄生虫、酒精、药物、化学物质、自身免疫等多种致病因素引起的肝脏炎症的统称。儿童及成年人均可患病,病毒感染导致的病毒性肝炎较为常见。
肝炎是否会传染,主要由病因决定。甲型和戊型病毒性肝炎传染性较强,可通过消化道传播,乙型、丙型和丁型病毒性肝炎经血液等途径传播。其他非病毒性肝炎无传染性。
原因
肝炎的病因包括细菌、病毒、寄生虫、酒精、药物、化学物质、自身免疫等。
即各种致病因素侵袭人体后引起肝细胞损伤,肝脏发生炎症反应。
即肝炎病毒感染人体后,引起病毒血症,肝炎病毒进入肝脏并复制和释放病毒,导致机体免疫活化,杀伤病毒感染的肝细胞,诱导细胞死亡或凋亡,从而引起肝脏炎症、坏死,进一步导致肝纤维化、肝硬化和肝癌。
即人体摄入酒精(乙醇)后,乙醇及其中间产物引起血流动力学改变、肝细胞脂肪变性、缺氧及免疫介导的损害等,从而导致肝炎。
主要是超重和肥胖所致,少部分可能是药物、代谢等因素所致。脂肪肝炎与高热量饮食、含糖饮料摄入、久坐少动等生活方式密切相关。
肥胖、2型糖尿病、高脂血症、代谢综合征等可单独或共同作为其易患因素,致脂质代谢紊乱,过量脂质在肝脏沉积并最终导致肝损伤。
由于免疫紊乱,导致机体出现针对肝细胞的免疫攻击,引起肝炎。表现为转氨酶升高,自身抗体阳性,免疫球蛋白升高等。
因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的直接或间接肝毒性,也可通过活化机体免疫导致肝细胞损伤。
1.病毒性肝炎的诱发因素包括密切接触肝炎患者、食用被肝炎病毒污染的食物、共用注射器、免疫力下降等;
2.酒精性肝炎的诱发因素包括短期反复大量饮酒、合并其他病毒感染、营养不良等;
3.自身免疫性肝炎的诱发因素包括感染、药物等。
症状
不同类型的肝炎可有共同的临床表现,如乏力、恶心、食欲减退、厌油、腹胀、尿黄、肝区压痛、肝掌、蜘蛛痣等,黄疸型肝炎可有黄疸出现,重型肝炎可有神志改变、嗜睡等精神神经症状和体征。
此外,根据病因的不同,可有不同的伴随症状。急性肝炎常常出现症状,但慢性肝炎可以没有明显不适表现,因此容易被忽视。
肝炎早期可无症状,或表现为非特异性的消化系统症状,如恶心、食欲减退、腹胀等。
患者呈肝病面容,皮肤瘙痒、晦暗无光泽,双颊可有褐色色素沉着,有黄疸者可出现皮肤、巩膜黄染、尿黄。慢性肝炎可在颈部、前胸、手背、上臂等部位见蜘蛛痣。
此外,患者的大小鱼际处皮肤发红,加压后褪色,称为肝掌。酒精性肝炎患者还可见酒精性面容、酒糟鼻等。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有时可出现皮疹。
患者可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恶心、食欲减退、腹胀、腹泻或便秘等消化不良症状,尤其急性肝炎常常有明显厌油,因肝脏肿大可出现右上腹隐痛,查体肝区可有触压痛。
重型肝炎可出现凝血功能异常,严重可导致胃黏膜糜烂出血,可出现上腹隐痛、黑便或呕血。
乏力、倦怠、精神萎靡,可有肢端麻木等周围神经病变表现,酒精性肝炎患者可出现记忆力减退、手颤。重型肝炎或酒精中毒者可出现意识模糊甚至昏睡、昏迷等。
根据病因不同,伴随表现可有不同。
1.约80%的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可能出现发热、肌肉关节酸痛等, 还可出现心动过缓等;诊断
疑似肝炎患者就诊后,医生会先询问已出现的症状和相关病史,如是否接种过肝炎疫苗,是否接触过肝炎患者,是否有长期饮酒史,近期是否有服用中药等肝损害明显的药物等。
接下来医生会对就诊者进行体格检查,如叩诊肝区,判断肝大小,是否有肝区触痛、压痛等,还可能会根据病情指导就诊者进行一些化验检查,如血尿粪常规检查、肝生化检查等。
为了判断病因,还应进行病原学检查,包括肝炎病毒抗原抗体检测、病毒核酸(DNA或RNA)检测等,以及自身抗体等检查。
排除饮食、运动等生理性因素,以及外伤等肝脏其他疾病,以及其他组织损伤引起的肝酶升高,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,尤其是肝生化检查结果,可初步确定为肝炎。
继而需要结合传染病接触史、个人史、病原学检查等,明确肝炎的病因。其中,重症肝炎因病情严重、风险大,应高度警惕。
治疗
不同类型的肝炎,应按照患者临床类型、病情的轻重、是否有合并症及合并症类型、组织学损害等区别对待的原则进行治疗。
有明显症状时以及有黄疸出现者,应卧床休息,恢复期时可适当活动。
随访肝功能检查和肝脏影像学检查,必要时随访肿瘤标志物如甲胎蛋白;病毒性肝炎患者急性期时应隔离,并随访病原学的滴度改变。
饮食应尽量清淡,不可油腻。建议进食高蛋白、低脂肪、高维生素食物。若热量不足,应静脉点滴葡萄糖溶液,保证能量供应。
并发症
病毒性肝炎的并发症,可分为肝内并发症、肝外并发症、严重并发症等。
肝硬化、脂肪肝及肝细胞癌。
包括糖尿病、胰腺炎、胆道炎症、溶血性贫血、心肌炎、肾小球肾炎等。
重型肝炎时,可发生肝性脑病、上消化道出血、肝肾综合征、感染等严重并发症。
一组神经精神症候群,可出现扑翼样震颤、肌张力增强、嗜睡、昏迷等表现,对脑功能有影响;应保持低蛋白饮食、口服乳果糖等。
呕血不止,量大,可有血压下降、脉搏细速等表现。可使用雷尼替丁等预防出血。
表现为少尿或无尿,氮质血症等,提示病情十分严重,已至终末期,应避免使用肾损伤药物。
感染菌主要来自于肠道,可有发热,无力等全身症状,必须加强护理、消毒、隔离。
预防措施
由于甲型和戊型病毒性肝炎经过消化道传播,因此,对急性期患者需要进行隔离,降低传播风险。护理人员要注意个人卫生,防止病从口入。
对乙型、丁型和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不需要隔离,但要及时抗病毒治疗降低病毒水平,减少传播风险。严格筛选献血者,避免经血传播。
使用一次性注射器,对医疗器械严格消毒,杜绝医源性传播途径;对患者排泄物、血液和体液进行消毒处理。 搞好个人卫生、加强粪便、水源管理等可预防甲型、戊型肝炎。
避免接触急性期肝炎患者。新生儿和儿童进行乙肝疫苗和甲肝疫苗计划免疫接种;鼓励成年人尤其是高危人群接种乙肝疫苗和甲肝疫苗;我国已经研发出戊肝疫苗并已经上市,建议有肝病患者、孕妇和老年人有条件接种。
对于其他病因导致的肝炎患者,无特殊护理要求。